close
11月16日,兩岸簽訂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(MOU)。隔日,所謂MOU概念股紛紛開高走低,從簽署前的「盡出利多」變臉成「利多出盡」;事實上,從中港間的CEPA經驗來看,就算兩岸簽訂了ECFA,MOU概念股想靠中國市場來賺大錢,恐將是條看不到盡頭的長路。

話題炒作 本益比飆高

金融股在今年4月初開始觸底回升,最大的炒作話題就是MOU。市場從4月「江陳會」開始搖旗吶喊要簽MOU,雖數度跳票,但在部份媒體刻意粉飾,且外資、投信法人猛出MOU利多報告,MOU概念股股價一波炒過一波,本益比飆到3、50倍,甚至百倍以上的不合理水準。

從九大外資券商推薦的所謂MOU概念股來看,富邦金、國泰金、元大金、中信金及第一金可說是交集最多的名單。

但這五檔股票在MOU簽訂後股價同步走跌,外資、投信法人甚至反手賣超,這種簽前「盡出利多」、簽後「利多出盡」的動作,讓市場看了有些傻眼。

外資嘴硬 仍粉飾太平

但部份外資還是嘴硬。野村證券還是堅持,「MOU簽署,對已積極在大陸部署的富邦金股價有催化劑效果」;美林證券分析師也認為,隨MOU後,兩岸簽訂ECFA,真正獲益者將會是具有中國題材的金融業,首選中信金、富邦金與國泰金。

一家被外資推薦具MOU題材的金控的財務長就坦承,兩岸簽訂MOU、甚至ECFA對台灣金融業的利多是被誇大,依中國銀監會的規定與過去中港CEPA經驗來看,台灣金融業要發中國財,兩、三年內很難辦到,且初期投入與獲利絕對不成正比。

他舉例,根據中國銀監會規定,外銀要在中國經營人民幣業務要符合四條件,MOU只是第一個條件,還要看資本額、分行設立期間及獲利,少說兩年後才能承作利差較大的人民幣業務。

他分析,就算香港與中國簽訂CEPA,香港銀行要到中國承作人民幣業務也得等上兩年以後,更何況台灣的銀行。台灣的ECFA想爭取超越CEPA條件,那勢必得在ECFA主文中作政治性讓步,出現所謂「一個中國」字眼,那中國才會肯,但馬政府敢簽嗎?

過去經驗 只賺刀口錢

根據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(PWC)今年中公布的「外資銀行在中國」的調查報告也顯示,外銀在中國賺大錢並不容易,除各項法令限制外,更有來自中資銀行的不公平競爭,以佈局最深的匯豐銀行為例,過去五年至少在中國砸下50億美元以上,但今年在中國預估獲利僅一億餘美元。

一位資歷超過20年的投信總經理指出,外銀只想靠存放款利差或是消費金融在中國賺大錢是不可能的事,從過去經驗來看,只能賺「刀口錢」。

消費業務 幾乎都賠錢

他指出,中國政府嚴控人民幣業務,外銀在中國能撈大錢的是資產管理生意,簡單來說就是基金、債券及衍生性商品交易,消費銀行業務幾乎都在賠錢,以目前中國開放式基金規模超過3,000億美元,跨國資產管理公司就管理超過一半,台灣的銀行有本事賺這種錢嗎?能控管風險嗎?

參股中銀也是地雷一堆。中國對外銀參股有20%的限制,台灣的銀行要參股中國大型銀行,沒那麼多銀彈、且無法擁有主導權,只能退而求其次,往下找城市級銀行,但這些城市銀行漫天開價,股價淨值比喊到四、五倍以上,參股後真的有賺頭嗎、未來有機會回本嗎?

種種現象來看,MOU概念股是必然短空、未必長多,但小心長空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enneth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